柱礎多用石材制作,也叫做石柱礅或者柱墩石、柱腳石。古建筑中的通俗叫法石柱礅,它是用來承受屋柱壓力的墊基石,凡是木架結構的古建筑房屋,可謂柱柱皆有缺一也是不可的。古代人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濕腐爛,在柱腳上添一塊石墩,就使柱腳與地坪隔離,起到的防潮作用;又加強了柱基的承壓力。所以對墊腳石的使用均十分重視。
柱墩石的承重功能
柱墩石修建在柱子下面,承接柱子以上的重量,要選擇堅硬的青石或者花崗巖才可以。
柱礎的抗震功能
梁思成曾從建筑和結構形式上對中因木構古建筑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指出柱根。與礎石之間能產(chǎn)生隔震效果。
柱礎的防潮功能
古人很早就發(fā)現(xiàn)石頭不怕潮濕,能起到隔潮的作用。使用石頭來作為柱礎,能達到隔絕地基的潮氣,防止木柱受潮腐爛的目的。一般來說,各地區(qū)的柱礎都會根據(jù)該地區(qū)的氣候特性而采取不同的防潮處理手法:南方多雨和氣候潮濕,一般將屋檐下面以及天井四周的柱礎做得比較高,有的看上去有相當于一半的柱子高度,北方氣候干旱少雨,柱礎沒有做高的必要,一般處理得比較低。還有一種在石礎項面與木柱子底面之間加“躓”來隔潮的做法,就是在木柱的底面與石礎頂面之間放置一塊木紋是水平向的木板。盡管它是木質的,但由于木紋為橫向,能夠起到防止水分垂直向上的毛細吸管作用,因此這樣的木躓能夠起到一定程度的隔潮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久遠,木躓需要更換。“質”除了木質,還有銅質,但較為少見。
作為柱子的承載者,柱墩石的規(guī)格尺寸完全取決于柱子直徑的大小,柱墩石廠家的工匠們對選做柱子的木材進行粗細歸類,再根據(jù)其直徑的大小來制作相應的柱礎。據(jù)《營造法式》所記載:“造柱礎之制:其方倍柱之徑。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減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為率。"意思就是:柱礎的邊長是柱子直徑的2倍。邊長在一尺四寸以下的,邊長每多一尺,柱礎的厚度就加八寸:邊長三尺以上的,厚度則為邊長的--半:邊長四尺以上的柱礎厚度均為三尺。
古建筑柱礎石有的還雕刻民間故事燦若群星的民間故事也是柱礎常見的一種雕刻圖案,有“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寒窗苦讀”的勵志故事、“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以及許多百姓的日常生活故事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這些題材都有著積極的寓意,的豐富了柱腳石、柱墩石的雕飾題材。
石材雕刻加工的柱礎石也叫柱頂石和柱腳石,這是古代建筑中的構件,俗稱磉盤,到了宋代稱為柱礎石。柱礎石的作用是將柱身的重量布于地上較大的面積,這樣也穩(wěn)定了柱子的安全性和牢固性,再者石柱礎石高出地面起到了防潮和防止柱腳腐蝕和碰損。
從石雕柱礎石圖片來看,這種古建筑柱墩雕刻造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埋于基面以下的,為了承受柱的荷載,防止柱子下沉;一種是基面以上的,是為了隔絕地面的水汽,防止柱腳受潮腐蝕,起了一個保護作用。